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溫故之──(二)公路駕駛

雖然這篇文章仍是「炒冷飯」之作,部份節錄自年前的舊作──「施比受更…」,但時至今天,這段文章我還是認為值得重溫,特別是向新進的年輕駕駛者推薦。

我在文裏所述的「諒」與「讓」是同軸同義的概念,衍生出來就是我們在公路上駕駛車輛相遇時,主動「讓人」,其實比「受讓者」更安全、更有意義。例如你在正確的行車線內駕駛,隔鄰行車線有一車輛來勢兇兇地擠上來意圖切線,你察覺到鄰線車輛的意圖,若能主動稍稍提早收慢油門讓狂牛越過,是最適切的反應,是「海闊天空」的舉措。這一舉動並不表示你膽怯或「失威」,反而顯示出你的駕駛修養從容、預見力強、技術深厚,有「及時扭轉安危」的氣量,預防勝於治療,是防止車禍發生最佳辦法。

如何避免各式各樣的車禍的發生,正是我想在本文中要帶出來的訊息。我覺得關鍵中之關鍵是個「讓」字和「諒」字,雖然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講法,但駕駛時用來保障自己及其他道路使用者其實很實用。在快速公路上駕駛,切忌與鄰線的駕駛者並排行駛,切忌眼神接觸,因為會讓自己與鄰線的駕駛者萌生起「競賽」心理,兩車在狹窄公路行車線上並排追逐,結果可能擦槍走火,釀成傷亡事故,累及他人。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溫故之──駕駛態度2015(之一)


  • 一個女途人給飛彈出來的小巴車輪撞死
  • 一輛未有拉緊手掣車輛溜後發生意外
  • 一輛巴士在車站撞死亞婆
  • 滿載乘客巴士懸空在峭壁上等待救援
  • 一輛工程車間接撞倒兩個行人道上年輕人一重傷一死亡
一星期內接踵而來的不愉快訊息使我這個停筆多時的老頭有再次拿起筆來的衝動,宣泄一下腔中的悶氣。

留意到近來螢幕上的交通意外新聞簡報,警方發言人除述及意外事件中各要點外,還新添加一句:「案件會循肇事者駕駛態度追查。」這正面的公佈確實是良藥,有治病救人的胸懷,值得推崇。

我曾經說過,開動汽車不是難事,但安全控制駕駛的態度是需要時間來累積和培育的──這應該是「駕駛態度」、「駕駛修養」的內涵了。
我在「駕駛雜談」舊的文章裡--〈端正駕駛態度〉中有一小段是這樣的,希望得到大家認同:
「若是你問我:『現今在道路上駕駛跟以前有何分別?』我會毫不猶疑地回答你:『現今行車的道路不論建造的質量、設備,比以前好上百倍,行駛中各類的車輛的安全結構,較前完善百倍,可是,現今司機的駕駛態度,唉!我只能說一句「霸氣十足』」。
時下有不少的駕使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一種「自我膨脹、目空一切」的駕駛心態,總是把其他的道路使用者視為競爭對手,兩者相遇時若是給對方佔先了位置就認為是「其恥大辱」、「無face」,於是角號狂鳴,往前直插」,寸位不讓,在此種繃緊的情緒下駕駛有何樂趣而言?反之,態度比較健康的駕駛者都會視其他道路使用者為「同路人」,在路口兩車即將相遇時彼此大都會慢一慢、看一看,需要時讓一讓,縱然偶有一方無心之失給對方造成驚嚇,只要誠心向對方揚揚手表示歉意,大都可以「一笑泯恩仇」,各自繼續行程。在此種舒泰心境下駕駛,是樂趣、是享受。慢一慢、讓一讓,大家都happy

施比受更...

我不是在傳道說教。「施比受更有福」這句名言的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值得駕車者領悟再三。為此,我僅在這篇雜談中借用,與各位述談,希望得到共鳴。

我在這裡所述的「施」是與「讓」同義的,衍生出來的意思就是我們在路上駕駛車輛時「讓人」比「受讓者」更安全、更有意義。例如,你在正確的行車線道路駕駛,隔鄰行車線有一輛車意圖切線,向你擠壓過來。你能主動讓一讓的話,並不表示你膽怯或「失威」,而是表示出你的駕駛態度從容、技術深厚,有「及時扭轉安危的氣量」。察覺到鄰線車輛的意圖、舉動,稍稍提早收慢油門,這需要專心的觀察、控制車輛的能力,以及自制的態度。如果道路使用者都能夠做到,就可以避免大至嚴重傷亡交通事故,小至輕微碰撞、爭吵勞氣。

2003年的屯門公路汀九段巴士墜落三十五咪山坡造成即時有乘客18死多人受的的災難性車禍,發生距今已有10年。那天藍天白雲是一個美好的早上,巴士車長跟往常一樣駕駛巴士接載前往上班的乘客,當中包括學校老師、學生及其他乘客。巴士穿過了市區各個巴士站後轉上屯門公路向目的地行駛,司機駕駛操作非常穩定,車子在公路上平滑前進,在車箱內除了聽到引擎平穩的運轉聲及偶然漂來幾聲清脆學童歡笑聲,每個乘客都在享受寧靜、舒適的旅程。

突然,鄰線的貨櫃車向巴士行駛的線上壓過來。巴士急速煞車、一聲巨響、一陣强烈振盪,就這一瞬間,巴士被拖帶墮落三十五咪高的懸崖,十八名活生生的人(包括巴士車長、乘客中部份老師及學生) 就在剎那間離開我們走了,十八個家庭瞬間陷入錐心痛苦的劇變,餘下各傷者在現場飽受痛楚,日後在身心也留下陰影。

意外因何發生?究竟是誰之過?

根據官方調查公佈:「巴士在公路左線行駛,貨櫃車拖着車架在中線行駛,據說貨櫃車車架因閃避一輛客貨車切入因而向巴士擠壓」而造成這宗傷亡嚴重的車禍,惟,該客貨車沒有在現埸被發現。是耶?非耶?法庭已有定案。往者已矣,誰對誰錯不是本文討論範圍,重要的是能從事件學習教訓。

如何避免各式各樣的車禍發生的成因,正是我想要帶出來的訊息。我覺得關鍵中之關鍵是個「讓」字。雖然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講法,但駕駛時用來保障自己及其他道路使用者其實很實用。在快速公路上駕駛,切忌讓自己與鄰線的駕駛者萌生起「競賽」心理,這是極度危險的意念。例如,當你從後鏡中察覺到你的鄰線有一車輛從後來勢洶洶意圖超越你的車,你會:第一時間收慢油門讓其越過,這是「海闊天空」的做法,值得推薦。或是,你認為:「我在正確行車路線上行駛,我守法駕駛,不需要讓不守道路規則的人」。於是繼續我走我的陽關道,不加理會壓過來的車輛,兩車在狹窄公路行車線上並排追逐、互有進退,結果可能擦槍走火,釀成傷亡事故,累及其他道路便用者,何苦來哉?

水浸街

「黃色、紅色暴雨警告」、「即將懸掛更高風球」等等的警告廣播在響... 在落大雨水浸街的情景下,如果你問我應如何駕駛方為安全,我會很老土但又非常實際回答你,最好不外出,要不,應 「小心!慢駛為上!」

在如此天氣下駕駛道路上積水會浸至行人路的景況下,應該先將四個輪軚的氣壓放氣,減彽5磅氣壓,並要使用低波及適當加大油門來行駛,這樣可以增加引擎廢氣 管排氣的力度,免被外進的水壓堵塞引至車輛「死火」。 使用低波及減低輪軚的氣壓可以增加輪軚附貼地面的氣量,對水中路面有看不見凹凸不平的地方也可以足夠力度輕易越過。

雨過天青,積水盡退。頓時你會有加快車速一舒心中悶氣的衝動。但冷靜!切不可魯莽行事。由於車輛曾經涉水行駛,車輛的煞制系統定會受到影響,特別是煞車用的「迫力皮」被濺射的水潤濕了,煞車效能自然不能正常發揮,不受控制,不能停在預計的方位上,引至碰撞。

應如何處理? 徹底檢修當然要求助車房工友,目下的處理方法就要靠你車子的「手掣」了,操作如下:將車子停泊在沒有積水的路旁,坐在司機位上開着引擎,把手掣開關來回 「拉緊 - 放鬆」、「拉緊 - 放鬆」... 如是者拉放5-6次,之後,靜心將手掣從完全放鬆的位置向上逐格拉緊。用心數記由鬆至緊的格數,假如是5格那你應該先將手掣拉上2格,以低波加大一些油門在平路或微向上斜路行駛 (不可向下落斜坡),行駛了近一個街口距離的路程,把車子停下來放鬆手掣散散迫力皮熱度,重覆剛才的操作方式3-4次。先停車隨後把車子手掣拉上提升至3 格,(注意拉手掣時車輛一定要停下,否則會有「飄移」效果,危險動作也)。重覆剛才操作2-3次。

經過上述的操作車子的四個車輪四組 「迫力」,有兩組已改善了反應,接下來把頭輪的「迫力」也一併調整,方法是以「脚掣」代替「手掣」。同樣是先慢後快,以「低波」踏定油門向前行駛,另一腳 使用「輕踏 -鬆放」、「輕踏-鬆放」的方式在迫力掌上來回操作直至煞車掣受到感應。注意在操作期間多看後鏡,以免做成意外。車子到此只恢復六成煞掣功力,仍須小心駕 駛,切勿跟車太貼。

手掣與你

看到這個標題你可能有點不以為然。手掣有甚麼重要性呢?學車時師傅早以教過駕駛室內各項必需的裝置,手掣是其中一種,用作上斜坡開車的工具或停泊後穩住車輛之用。

如果我告訴你,在路上駕駛,遇上交通燈紅燈的訊號,或在長時間塞車的情況下等侯,長期使用用踏腳掣代替「手掣」的習慣,長期定必會造成身體有不良的影響(我不是醫生不敢肯定),你相信嗎?
 
有很多駕駛者取其向前移動車輛快一些,都會用踏腳掣取代手掣(據我觀察,很多公共汽車駕車者都會如此操作)。因此,他就會在踏腳掣的同時,兩眼瞪着前路。長 期在這樣崩緊的情緒下等侯,你說是否有不良影響呢?目下我就從友輩間選出兩位年紀相若的公共車輛司機來作觀察、比較。一位是掄動十一米長的大巴士的車長, 另一位是靈活縱橫的士司機,每天八小時都在繁忙擠迫的道路上工作,下班後茶聚,開的士的那位朋友略帶疲累,而駕巴士的卻神色自若。甚麼原因呢?就是使用 「手掣」的效應。想一想,拉起了手掣,把車煞穩,駕駛者可以左看看右看看,或者在倒後鏡中看看乘客,是不是身體和精神也放鬆一點

手掣可以把車輛煞穩外,另一效應可以把操作者的精神作暫短鬆弛。由於巴士噸位重對路面任何輕微斜度都有敏感反應,所以車輛停定後一定需要接上手掣,駕車者就能在緊忙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鬆弛。這裏我有一個不錯的提議,不論你駕駛的是甚麼車類,不防多點適當使用手掣。

可以避免的不幸

2011年9月4日在新界元朗發生的車禍使我感到別難過,因為在我上一文章〈行車死火怎辧〉內有提及到有可能造成是這宗慘劇的原因,即使用「行駛了超過十萬公里的車輛」可能出現問題。每一部車輛引擎都有一組指揮引擎運行次序運作的組件,俗稱「CAM帶」,它是有使用次數及時間限制的,到車輛行車超過十萬公 里後若仍不更換,它隨時令引擎死火,出現上述的意外。

另一原因是細車在中線死火時,駕駛者若沒有融匯我在上一篇文章內所述的「虛擬情境」,及時在車輛還可滑行時,費力把車輛移到安全的地方(例如左邊行車線),不幸的情况可能會避免,最少或可把程度減低。車輛死火時,風油軚可能已失去效能,但這時候如能用力轉軚,仍可能把車輛移到安全地方,那其實是必須的。

至於在意外發生後,駕駛者及乘客亦應盡快離開車輛到安全的地方。絕對不可以站在車頭,如能夠的話盡量離開五十公尺,避免死火車被後來車輛碰撞時飛脫的部件撞到,發生危險。

後記:我是一個已經接近八十的老人了。我寫這個BLOG並非為名,也非為利,而是想把過往大半輩子的馬路行走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如即將廢棄的鏍絲散在路旁,有緣人如你合意可接受一二應用,亦可推介其他道路使用者,讓我這根廢置的鏍絲能發揮一些餘光。

駕駛途中突然「死火」 怎辦 ?

今期的標題看起來近似「幼稚」,駕駛汽車的必然動作是離不了引擎死火,初學習駕駛期間最多給師傅責罵的是對「離合器」(如有)控制不善因而令到引擎死火, 考牌時心情緊張同一個動作連續死火三次,肥佬也。現在所駕駛的車輛絕大部份都附有自動波、風油軚、風油迫力等的裝置,如果行車途中突然死火確屬罕見,由於 沒有「極力子」牽動的車輛在此情型下突然死火通常是與駕駛技術無關,但會給你突然帶來驚惶失措、虛驚一場。為此,我以這個不常見的情景與blog友談談。 它,怎樣會發生?它,發生了該如何應對?

除了油缸無油外,引擎死火的原因多如繁星,簡而稱之為「機械故障」。特別是行駛了接近或超過10萬公里的車輛,發生的機會較大,如果發生了應交與修理人員處理。

...
現 今車輛隨着科技的支援和改善,車輛機械的設計是以輔助性的自動化裝置為主,方便我們可以更輕鬆容易控制車輛,試想想,一個十指不沾楊春水的姐兒,加以培訓 可以開動一輛十二米長的大巴士左旋右轉,進退自如在路上行駛,除了她自己聰慧及胆色外,車輛內置的「風油軚」的輔助裝置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同樣道理,一輛 重型的工程車能分亳不差停在指定位置上工作,這是輔助煞車系統所起的作用。好了,言歸命題:「它,發生了該如何應對」?

它,發生了該如何應對?首 先讓我為你做一個虛擬情景。假設,你駕駛在路上,突然感到行車的聲音比平常寧靜,看看各個儀錶都走向「O」的位置,錶板的警告燈全亮,油針沒有反應,軚盤 變得僵硬不能轉動,試用脚制停到安全的地方,當你踏上第三脚迫力後,迫力掌的反應變得堅實如鐵,蜂鳴警告聲也響起來(如有)。看來車輛快要失控了,情景怕 人...冷靜!勿自亂陣脚,這個時刻你唯一要做的是把死火車輛停下來,雖然煞車制巳變得堅硬如鐵(因輔助迫力裝置沒有動力停止工作),但沒有影響到煞車基 本功能,只是需要加大脚踏的力度及耐性和稍為加長停下來的距離就成。成功了,壞車巳停下來了,虛驚一埸。

願你不會駕駛遇到上述的情况,若有,也不用害怕,因為我已在此提供了適當的藥方了。

駕駛雜談之什談--輪胎

諸位blog友我們又會談了,您好!

你可有留意這個「駕駛雜談」加上「什談」之標題?我的意思是想談談有關日常駕駛所會遇到的鎻碎事項,都可以在這裡什談一番,總比前些時在此blog內所談及基本性的駕駛章節「冇咁老土」...開始吧!

...
什 談些甚麼呢?我記得七月份時有個Blog友Sure問及我有關爆胎之事如何應付,就以此話題來個什談吧。嚴格來說現代的輕型車輛大多數沒有爆胎的可能,因 為車輪軚沒有內喉胆,只有慢慢漏氣的一回事,而不會像電影及電視中所描述車輛失控衝出行車線等等,所以Sure不用害怕爆胎這一回事。

輪 胎既然無氣,就不應該或不可能繼續行駛,遇到這種情況先找個不繁忙的位置停下來,開亮警告燈找救援,車上乘客,包括司機自己均需離開車箱站在壞車後最少二 十米後方等待,以策安全。警告!在隧道內壞車千萬不可嘗試下車觀察,開亮求助燈留在車內等侯救援,緊急性事故如火災者例外逃命要緊也。

近 日熱門新聞--垃圾堆填區的螢幕片斷,一輛接一輛滿載垃圾的重型車輛往返堆填區中在道路上行駛,你可有遇到在你前面行駛的重型車輛兩個尾轆之間夾着一石塊 跟着輪軚週而復始運轉,如果遇到該如何應對?理論上該被夾在兩輪中間的石塊不會像迫擊砲般脫離輪軚射向後方,只會越轉越實,但有兩個情況值得留意 {一)石塊本身受不住運轉壓力而鬆散,小心碎石會像散彈向後射出,(二)夾着石塊兩個輪軚中有一爆破,石塊會像迫擊炮彈般向後射。該如何對應你自己諗諗。

善用你的「波箱」

一個傳聞的故事,很久很久之前,座落在林士街專責管裏駕駛牌照的政府部門--「交通事務處」( 即運輸署的前身),設有一個考核駕駛教師牌照(師傅牌)的部門,考試的形式同樣是要通過三關考核:筆試、口試,以及行車同時講解的路試,由多個資深考官主 持。當中以「口試」一節最難過關,考官面對面向你提問環繞着道路標誌、普通交通法例常識,簡單的車輛機械操作等等問題,天南地北無所不問,其中有一條試 題,使得有一段時間的口試考生合格率等於零。考官是這樣提問的:「假如你教學生在花園道向下行駛,當時天朗氣清,使用四波,突然你的學生大叫:『師傅,無 迫力呀!』你如何教導煞停車輛?群生答曰:「拉手掣」、「轉低波」、「將車靠左擦停」等等... 結果應考者全部都不合格。

及後,有一應考者同樣被問同一試題,考生回答考官說:...「這是不應該發生的事,在一條斜、長的斜路上駕駛,我不會容許學生使用『高波』的!」考官聽罷答案,面露微笑說:「你合格了,可以去排期考路試。」

說罷以上一段傳聞,我是想向你帶出駕駛時要「善用你的波箱」的訊息。跟據路面的情況利用較低波段的齒輪來控制車速比用「D波」或用「五波」來行駛,車輛走動 會較平穩和實際,有一種車子控制在你脚下的感覺。若使用高波或D波向下落長斜路,車輛在「等加速」的原理下會越走越快,而你被迫使用脚制也越來越頻密。如 此,你的車輛四個車輪的煞掣裝置受到長時間不間斷使用折磨,「迫力皮」和「迫力鼓」因過度使用而發熱發脹,以至煞車效果下降,甚至無「迫力」後果驚人。

我非常欽佩那前輩考官能一針見血地命出一條有見地的試題,確實高瞻遠矚,灼見也。可惜,時至幾十年後的今天,仍會發生兩宗使用高波落斜致令出現傷亡的事故--西貢南圍及花園道旅遊巴事件,可嘆也。

開車前要關顧第一件事

前輩師父常說:「開車要睇偈油和水」。這是要對車輛機器的保養措施,應該遵守,尤其是跑長途的朋友。在這裏我要說的「開車前要關注第一件事」,就是對「安 全行車,煞掣系統」作初步檢測。早上開車前車輛經過晚上一段長時間停放,「熱脹冷縮」的因素會使一些隱藏的不良煞車系統組件問題浮現出來,最常見的是「迫 力分泵漏油」。不要輕視,這四個迫力分泵任重道遠,替你把車輛及時煞停,是開車安全把關的一個重要元素。

怎樣關注?提 早三、兩分鐘走向你泊車的地方,老遠就要向你的車子左、右前車輪間的地面注視,看看有沒有返光、潤濕的現象,如有,就應該警惕了,進一步檢查積存在地面上 的是水還是油。清白而份量少的是冷氣機漏出來的水,可以不理,以手指揩抹試之,若是半透明的油質溶液則應該進一步檢查。先查看車底四個輪呔的內側有沒有漏... 油潤濕的痕跡,如有,則不可開車;沒有,表示各個迫力分泵處於正常。

跟着打開車頭蓋檢查盛載迫力油容器的劃線,比標準太低不可行車,在標 準線畧低可以到油站或車房添加。此時你可以進入車箱內,發動引擎後作最後的檢測了,將坐位較正你的適合距離位置,雙手放在軚盤的3、9位置,先放下手掣並 以右脚緩踏煞車掣,在惑覺上有柔順的感覺,再增加脚踏壓力(不可太猛力),不覺得迫力脚踏會隨着力壓而下沉,反而有回彈的感覺,此時你可以準備開行了。

需要一提駕駛倉的地台,以及駕駛倉後座地上一定不可積存可溜動的東西如汽水罐、橙、萍果甚至CD,如溜到迫力腳掣下,就會影響煞車的安全。

煞車的黃金時間

一宗有人傷亡車禍發生了,媒體報導,大多數肇事司機都是說,因閃避切線車輛、由行人路衝出來的路人或一隻流浪狗等等。實情如何?不在本文範圍內討論,不談。

要談的是「閃避」這個動作。顧名思義,駕駛者這個操作,是要在第一時間內急促將車輛抽離原來的行車線,避開防礙自己前進的人或物,這是一個極不負責任的舉動,或會釀成更大的傷亡事故。

一個負責任的司機在駕駛途中察覺到前路有異動,例如有行人衝出、是有車輛急促切線、或有其他不可預料的情况出現時,他在操作上第一個反應是「收油」(即右腳 迅速徹離油門移至到準備煞車的戒備狀態),跟據情況需要把車煞慢或加重煞車的力度至自己可以控制範圍內,嗚號警告,最後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轉動方向盤來 避免正面碰撞 ,(最好能避免有「扭軚」的動作)。在以上述及的操作下,一場意外或可避過,即使意外發生了,也可以將損害程度減至最少。

非常不幸,時下有不少年青一輩「進取」型的駕駛者,遇到上述事件所處理的取態迥異,操作上「本末倒置」,首先會以 「我是大路,我在正確路線上行駛」為理由沒有將車速控慢,只施以「君臨天下」責罵式的長號警告,到需要急煞車時為時已晚,一宗交通意外就此發生,究其原因肇事者先以「長號」代替「脚掣」錯過了「煞車的黄金時間」。

端正駕駛態度

駕駛汽車是一宗「賞心樂事」。隨着自已的喜好,到達想到的地方,頗為寫意。駕駛汽車,可以以此為職業服務社會兼可養妻活兒。但,汽車也可以在瞬息間成為 「大殺傷力的機器」,駕駛者當然要負上法律及良心的責任,肇事者可能墮入牢獄之苦,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要看你的駕駛態度了,緊記,駕駛汽車不是用來追趕 時間的工具,行車道路是公眾的。

若是你問我:「現今在道路上駕駛跟以前有何分別?」我會毫不猶疑地回答你:「現今行車的道路不論建造的質量、設備,比以前好上百倍,行駛中各類的車輛的安全結構,較前完善百倍,可是,現今司機駕駛的態度,唉!我只能說句「覇氣十足」。

...
從 前的駕駛者都會視其他道路使用者為「同路人」,在路口兩車即將相遇時彼此大都會慢一慢、看一看,需要時讓一讓,縱然偶有一方無心之失給對方做成驚嚇,只要 誠心向對方揚揚手表示歉意,大都可以「一笑泯恩仇」,各自繼續行程。在此種舒泰心境下駕駛,是樂趣、是享受。反之,時下大多數的駕車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 一種「自我膨漲」 的駕駛心態,總是把其他的道路使用者視為兢爭對手,兩車相遇時若是給對方佔先了位置就認為是「其恥大辱」、冇FACE,於是角號長嗚,往前直「插」,寸位 不讓,在此種繃緊的情緒下駕駛有何樂趣可言?請記著道路是公眾的,其他的駕駛者是共同道路使用者,不是你的競爭對手,慢一慢、讓一讓,大家都HAPPY。

魚貫駕駛

法例規定考取了駕駛牌照不滿一年的駕駛者只能獲發給一張「臨時駕駛執照」,駕駛期間需要掛上「P」字牌作色識別,往後一年內沒有違反規定的條例才可以領取 正式「駕駛執照」(激氣乎?) P仔、P女,不要為此氣忿,應視之為給你自己培訓往後一生受用一個「安全駕駛」訓練的機遇,以前學車期間師傅所教的是最基本的開車常識以及應付考車的技 倆,如「窄路調頭」、「泊車」等等。

記得我曾經說過「學會駕駛汽車」不難,「學成駕駛」則是另一回事,一個成熟的駕駛者在道路上操控車輛時要能做到保護自巳、顧及其他道路使用者,就如成龍大哥所說「方為大師傅」,這也正是我想在此處談談的意見。


閒話說過,言歸正傳。一個成孰駕駛者最基本的法門是個「忍」字,雖然是俗氣一點,但很實用。駕駛時耐心等待,切忌煩躁,不久之後你會不自覺進入了「穩」字的境界,俗語說「手車好定」。相反,你不去「忍」就會變成「狠」以「狠」的態度駕駛,則不敢恭維。

我 們在公園漁塘看到魚兒休閒地一尾跟著一尾保持距離在游動,絕不搶位超前,我稱之為「魚貫駕駛」,對一個駕駛新手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自我練習方法,日後對判 斷、保持、前車距離以及油門的穩定有很大的幫助。初時約三兩同好組合練習車隊,在不太繁忙路面練習,及後,自己有信心可到單線單程路的車群去闖,不要忘記 「忍」是以內心忍耐的心情沉着練習,久而久之後你會覺得駕駛時心境較前平靜,「魚貫駕駛」是一個不錯的練習方法,不防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