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一條湮沒了的巴士路線——舊10號巴士線:紀念碑<—>尖沙咀碼頭〉


潮流興懷舊,美其名曰「集體回憶」,讓我也來回憶一番,這次我想講的是一條湮沒了的巴士路線——來回紀念碑與尖沙咀碼頭之間的舊10號巴士線。

尖沙咀碼頭即天星小輪碼頭,大家都知道其所在,但「紀念碑」座落何方?相信知道的人不多。她,是座落在佐頓道與加士居道交接的位置一座矗立的紀念碑,即現在女拔萃學校校園位置,至於紀念什麽則不甚了了。⋯⋯

此路線50年代早期的巴士司機無一不知曉,無一不熟悉這條短小、恬靜的住宅區路線,因為這路線曾被官方指定為公共巴士司機駕駛考試的路線之一,巴士司機駕駛考試訓練場地也多在此。

該路線所行駛街道狹窄行駛的巴士多配用較小型的「百福」車輛 (圖示) ;路程如下:由紀念碑站為起點,經佐頓道與加士居道迥旋轉向佐敦道南行駛、左轉覺士道 (女童軍營地)、左轉柯士甸道,右入柯士甸路 (聖瑪利書院)、左轉加拿芬道、右轉金馬倫道、左轉彌敦道、右轉梳士巴利道至尖沙咀碼頭站;回程按原來的街道反方向行走。

這個住宅小區初期居住的是外來的做小生意或是外商大行的僱員,多為異國人仕,懂或略懂英語,自視高人一等,有點「霸氣」。及後,因戰亂內地各省大批的避難者湧至,解決居住是首要問題。帶來條子(黃全條)多者,居住半山、九龍塘、加多利山等高級住宅,無條子者住山邊的木屋區,有帶條子但不多的知識份子則擠進此小區成為此區居民。從此區內到處大興土木,特別是加連威老道一帶開設了多間專售外省食品的「南貨舖」,主婦多喜在此流連,會會同鄉,閒話家常或選購家鄉以慰思鄉之情,在這小區,「吳儂軟語」、「寧波大嗓」到處可聞。

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我對近日巴士翻車事件的看法


我是一個85歲老人了,第一份工是在九巴售票員,後來當了司機,十五年來與工友一起打併,對九巴存有一份親切感,常以「老九巴」自居。看到近日接二連三事故,累及多人性命損失,感到十分難過痛心。

以前市民叫開巴為「巴司機」、「巴佬」,現今皆尊稱為「巴車長」了。在我看來,司機、巴車長都沒有分別,只是我覺得現今部份車長在行事意識中忘了自己是一車之長忘了對乘客的一份責任心,分不清楚車輛所乘載的是貨物還活生生的「乘客」,這是開客車(包括小巴)與開卡車最大的分別;載客不小心,損害到的是一個一個活生生的人,輕則頭破血流,重則損害生命。報近日翻巴士車禍駕駛者因一時之氣導致十多條人命損失,十多個家庭頓失依感徬徨,足見肇事者沒有將乘客算作是「人」來看侍。

我認為「關顧乘客乘搭安全」的規條應該列為車長工作的首要原則,否則就是對這行業欠缺承擔,沒有擔當客車運載的資格。巴司機在「開荒牛」年代裡 (1948-1965) 設備簡陋,座位不多,沒有風油軚,沒有風油迫力,更遑論空調設備,車箱內座位少企位多至爆滿的情況下,但當時駛培訓當中一再強調客車司機的責任每個乘客上落巴士都是活生生的一個一個人司機必須沉著駕駛,這就是駕駛職業品德,能載著乘客安全到步,樂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