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一條湮沒了的巴士路線——舊10號巴士線:紀念碑<—>尖沙咀碼頭〉


潮流興懷舊,美其名曰「集體回憶」,讓我也來回憶一番,這次我想講的是一條湮沒了的巴士路線——來回紀念碑與尖沙咀碼頭之間的舊10號巴士線。

尖沙咀碼頭即天星小輪碼頭,大家都知道其所在,但「紀念碑」座落何方?相信知道的人不多。她,是座落在佐頓道與加士居道交接的位置一座矗立的紀念碑,即現在女拔萃學校校園位置,至於紀念什麽則不甚了了。⋯⋯

此路線50年代早期的巴士司機無一不知曉,無一不熟悉這條短小、恬靜的住宅區路線,因為這路線曾被官方指定為公共巴士司機駕駛考試的路線之一,巴士司機駕駛考試訓練場地也多在此。

該路線所行駛街道狹窄行駛的巴士多配用較小型的「百福」車輛 (圖示) ;路程如下:由紀念碑站為起點,經佐頓道與加士居道迥旋轉向佐敦道南行駛、左轉覺士道 (女童軍營地)、左轉柯士甸道,右入柯士甸路 (聖瑪利書院)、左轉加拿芬道、右轉金馬倫道、左轉彌敦道、右轉梳士巴利道至尖沙咀碼頭站;回程按原來的街道反方向行走。

這個住宅小區初期居住的是外來的做小生意或是外商大行的僱員,多為異國人仕,懂或略懂英語,自視高人一等,有點「霸氣」。及後,因戰亂內地各省大批的避難者湧至,解決居住是首要問題。帶來條子(黃全條)多者,居住半山、九龍塘、加多利山等高級住宅,無條子者住山邊的木屋區,有帶條子但不多的知識份子則擠進此小區成為此區居民。從此區內到處大興土木,特別是加連威老道一帶開設了多間專售外省食品的「南貨舖」,主婦多喜在此流連,會會同鄉,閒話家常或選購家鄉以慰思鄉之情,在這小區,「吳儂軟語」、「寧波大嗓」到處可聞。

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我對近日巴士翻車事件的看法


我是一個85歲老人了,第一份工是在九巴售票員,後來當了司機,十五年來與工友一起打併,對九巴存有一份親切感,常以「老九巴」自居。看到近日接二連三事故,累及多人性命損失,感到十分難過痛心。

以前市民叫開巴為「巴司機」、「巴佬」,現今皆尊稱為「巴車長」了。在我看來,司機、巴車長都沒有分別,只是我覺得現今部份車長在行事意識中忘了自己是一車之長忘了對乘客的一份責任心,分不清楚車輛所乘載的是貨物還活生生的「乘客」,這是開客車(包括小巴)與開卡車最大的分別;載客不小心,損害到的是一個一個活生生的人,輕則頭破血流,重則損害生命。報近日翻巴士車禍駕駛者因一時之氣導致十多條人命損失,十多個家庭頓失依感徬徨,足見肇事者沒有將乘客算作是「人」來看侍。

我認為「關顧乘客乘搭安全」的規條應該列為車長工作的首要原則,否則就是對這行業欠缺承擔,沒有擔當客車運載的資格。巴司機在「開荒牛」年代裡 (1948-1965) 設備簡陋,座位不多,沒有風油軚,沒有風油迫力,更遑論空調設備,車箱內座位少企位多至爆滿的情況下,但當時駛培訓當中一再強調客車司機的責任每個乘客上落巴士都是活生生的一個一個人司機必須沉著駕駛,這就是駕駛職業品德,能載著乘客安全到步,樂事也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溫故之…(三) - - 「開車前要關顧的事」

早前,「溫故之…」糸列所談論是與駕駛態度或駕車修養的有關段落,今天我嘗試以「駕駛實戰」的形式來談談另一話題,就是開車前的須知。 前輩師父常說:「早上開車前,要睇偈油、水」,這是車輛機器的基本保養措施的金科玉律,值得遵守。所以,我要在這裏提醒大家:早上開車前要關注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對行車安全的煞掣系統作初步檢測。車輛經過晚上一段長時間停放,因著熱脹冷縮的因素會使一些隱藏的不良煞車系統組件浮現出來,最常見的是「迫力分泵漏油」。不要輕視分佈在四個車輪的煞掣分泵,這四個迫力分泵任重道遠,能替你把車輛及時、平穩地煞停,這是行車安全把關的一個重要元素。

怎樣關注 ? 早上開車提早三、兩分鐘走向你泊車的地方,遠及你目光範圍內,觀察你車子左、右前車輪間的地面,看看有沒有反光和潤濕的現象,如有,就應該警惕了,應進一步查看積存在地面上的是水還是油。如果是透明,可能是冷氣機漏出來的水,那就可以不理,如再以手指揩抹試之,若是有半透明的油質浮面溶液則應該進一步檢查了。  

怎樣檢查 ? 先打開車頭蓋檢查盛載迫力油容器的劃線,如與標準太低則不可行車,在標準線略低,可以小心駕駛到油站或車房添加迫力油,查看車底四個輪呔的內側看看有沒有漏油潤濕的痕跡,沒有,則表示各個迫力分泵處於正常狀態;但如發現有漏油,切忌行車,須聯絡專業人士修理。

 另類檢查 又稱「簡易檢查」(適合經常駕駛同一部車的人士),你可以進入車箱內作簡易檢測。發動引擎後,先將座位較正至你的適合距離位置,雙手放在軚盤的3、9位置,放下手掣並以右脚緩踏著煞車掣不放,在惑覺上你會有柔順的感覺,迫力掌不感覺到有僵硬的反應,再增加脚踏壓力(不可太猛力),不覺得迫力脚踏會隨着力壓而下沉,反而有回彈的感覺,此時你可以準備開行了。  

需要一提 駕駛倉的地台,以及駕駛倉後座地上一定不可積存可滾動的東西如汽水罐、橙、萍果甚至CD,紙巾盒等,如滾到迫力腳掣下,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溫故之──(二)公路駕駛

雖然這篇文章仍是「炒冷飯」之作,部份節錄自年前的舊作──「施比受更…」,但時至今天,這段文章我還是認為值得重溫,特別是向新進的年輕駕駛者推薦。

我在文裏所述的「諒」與「讓」是同軸同義的概念,衍生出來就是我們在公路上駕駛車輛相遇時,主動「讓人」,其實比「受讓者」更安全、更有意義。例如你在正確的行車線內駕駛,隔鄰行車線有一車輛來勢兇兇地擠上來意圖切線,你察覺到鄰線車輛的意圖,若能主動稍稍提早收慢油門讓狂牛越過,是最適切的反應,是「海闊天空」的舉措。這一舉動並不表示你膽怯或「失威」,反而顯示出你的駕駛修養從容、預見力強、技術深厚,有「及時扭轉安危」的氣量,預防勝於治療,是防止車禍發生最佳辦法。

如何避免各式各樣的車禍的發生,正是我想在本文中要帶出來的訊息。我覺得關鍵中之關鍵是個「讓」字和「諒」字,雖然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講法,但駕駛時用來保障自己及其他道路使用者其實很實用。在快速公路上駕駛,切忌與鄰線的駕駛者並排行駛,切忌眼神接觸,因為會讓自己與鄰線的駕駛者萌生起「競賽」心理,兩車在狹窄公路行車線上並排追逐,結果可能擦槍走火,釀成傷亡事故,累及他人。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溫故之──駕駛態度2015(之一)


  • 一個女途人給飛彈出來的小巴車輪撞死
  • 一輛未有拉緊手掣車輛溜後發生意外
  • 一輛巴士在車站撞死亞婆
  • 滿載乘客巴士懸空在峭壁上等待救援
  • 一輛工程車間接撞倒兩個行人道上年輕人一重傷一死亡
一星期內接踵而來的不愉快訊息使我這個停筆多時的老頭有再次拿起筆來的衝動,宣泄一下腔中的悶氣。

留意到近來螢幕上的交通意外新聞簡報,警方發言人除述及意外事件中各要點外,還新添加一句:「案件會循肇事者駕駛態度追查。」這正面的公佈確實是良藥,有治病救人的胸懷,值得推崇。

我曾經說過,開動汽車不是難事,但安全控制駕駛的態度是需要時間來累積和培育的──這應該是「駕駛態度」、「駕駛修養」的內涵了。
我在「駕駛雜談」舊的文章裡--〈端正駕駛態度〉中有一小段是這樣的,希望得到大家認同:
「若是你問我:『現今在道路上駕駛跟以前有何分別?』我會毫不猶疑地回答你:『現今行車的道路不論建造的質量、設備,比以前好上百倍,行駛中各類的車輛的安全結構,較前完善百倍,可是,現今司機的駕駛態度,唉!我只能說一句「霸氣十足』」。
時下有不少的駕使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一種「自我膨脹、目空一切」的駕駛心態,總是把其他的道路使用者視為競爭對手,兩者相遇時若是給對方佔先了位置就認為是「其恥大辱」、「無face」,於是角號狂鳴,往前直插」,寸位不讓,在此種繃緊的情緒下駕駛有何樂趣而言?反之,態度比較健康的駕駛者都會視其他道路使用者為「同路人」,在路口兩車即將相遇時彼此大都會慢一慢、看一看,需要時讓一讓,縱然偶有一方無心之失給對方造成驚嚇,只要誠心向對方揚揚手表示歉意,大都可以「一笑泯恩仇」,各自繼續行程。在此種舒泰心境下駕駛,是樂趣、是享受。慢一慢、讓一讓,大家都happy

施比受更...

我不是在傳道說教。「施比受更有福」這句名言的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值得駕車者領悟再三。為此,我僅在這篇雜談中借用,與各位述談,希望得到共鳴。

我在這裡所述的「施」是與「讓」同義的,衍生出來的意思就是我們在路上駕駛車輛時「讓人」比「受讓者」更安全、更有意義。例如,你在正確的行車線道路駕駛,隔鄰行車線有一輛車意圖切線,向你擠壓過來。你能主動讓一讓的話,並不表示你膽怯或「失威」,而是表示出你的駕駛態度從容、技術深厚,有「及時扭轉安危的氣量」。察覺到鄰線車輛的意圖、舉動,稍稍提早收慢油門,這需要專心的觀察、控制車輛的能力,以及自制的態度。如果道路使用者都能夠做到,就可以避免大至嚴重傷亡交通事故,小至輕微碰撞、爭吵勞氣。

2003年的屯門公路汀九段巴士墜落三十五咪山坡造成即時有乘客18死多人受的的災難性車禍,發生距今已有10年。那天藍天白雲是一個美好的早上,巴士車長跟往常一樣駕駛巴士接載前往上班的乘客,當中包括學校老師、學生及其他乘客。巴士穿過了市區各個巴士站後轉上屯門公路向目的地行駛,司機駕駛操作非常穩定,車子在公路上平滑前進,在車箱內除了聽到引擎平穩的運轉聲及偶然漂來幾聲清脆學童歡笑聲,每個乘客都在享受寧靜、舒適的旅程。

突然,鄰線的貨櫃車向巴士行駛的線上壓過來。巴士急速煞車、一聲巨響、一陣强烈振盪,就這一瞬間,巴士被拖帶墮落三十五咪高的懸崖,十八名活生生的人(包括巴士車長、乘客中部份老師及學生) 就在剎那間離開我們走了,十八個家庭瞬間陷入錐心痛苦的劇變,餘下各傷者在現場飽受痛楚,日後在身心也留下陰影。

意外因何發生?究竟是誰之過?

根據官方調查公佈:「巴士在公路左線行駛,貨櫃車拖着車架在中線行駛,據說貨櫃車車架因閃避一輛客貨車切入因而向巴士擠壓」而造成這宗傷亡嚴重的車禍,惟,該客貨車沒有在現埸被發現。是耶?非耶?法庭已有定案。往者已矣,誰對誰錯不是本文討論範圍,重要的是能從事件學習教訓。

如何避免各式各樣的車禍發生的成因,正是我想要帶出來的訊息。我覺得關鍵中之關鍵是個「讓」字。雖然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講法,但駕駛時用來保障自己及其他道路使用者其實很實用。在快速公路上駕駛,切忌讓自己與鄰線的駕駛者萌生起「競賽」心理,這是極度危險的意念。例如,當你從後鏡中察覺到你的鄰線有一車輛從後來勢洶洶意圖超越你的車,你會:第一時間收慢油門讓其越過,這是「海闊天空」的做法,值得推薦。或是,你認為:「我在正確行車路線上行駛,我守法駕駛,不需要讓不守道路規則的人」。於是繼續我走我的陽關道,不加理會壓過來的車輛,兩車在狹窄公路行車線上並排追逐、互有進退,結果可能擦槍走火,釀成傷亡事故,累及其他道路便用者,何苦來哉?

水浸街

「黃色、紅色暴雨警告」、「即將懸掛更高風球」等等的警告廣播在響... 在落大雨水浸街的情景下,如果你問我應如何駕駛方為安全,我會很老土但又非常實際回答你,最好不外出,要不,應 「小心!慢駛為上!」

在如此天氣下駕駛道路上積水會浸至行人路的景況下,應該先將四個輪軚的氣壓放氣,減彽5磅氣壓,並要使用低波及適當加大油門來行駛,這樣可以增加引擎廢氣 管排氣的力度,免被外進的水壓堵塞引至車輛「死火」。 使用低波及減低輪軚的氣壓可以增加輪軚附貼地面的氣量,對水中路面有看不見凹凸不平的地方也可以足夠力度輕易越過。

雨過天青,積水盡退。頓時你會有加快車速一舒心中悶氣的衝動。但冷靜!切不可魯莽行事。由於車輛曾經涉水行駛,車輛的煞制系統定會受到影響,特別是煞車用的「迫力皮」被濺射的水潤濕了,煞車效能自然不能正常發揮,不受控制,不能停在預計的方位上,引至碰撞。

應如何處理? 徹底檢修當然要求助車房工友,目下的處理方法就要靠你車子的「手掣」了,操作如下:將車子停泊在沒有積水的路旁,坐在司機位上開着引擎,把手掣開關來回 「拉緊 - 放鬆」、「拉緊 - 放鬆」... 如是者拉放5-6次,之後,靜心將手掣從完全放鬆的位置向上逐格拉緊。用心數記由鬆至緊的格數,假如是5格那你應該先將手掣拉上2格,以低波加大一些油門在平路或微向上斜路行駛 (不可向下落斜坡),行駛了近一個街口距離的路程,把車子停下來放鬆手掣散散迫力皮熱度,重覆剛才的操作方式3-4次。先停車隨後把車子手掣拉上提升至3 格,(注意拉手掣時車輛一定要停下,否則會有「飄移」效果,危險動作也)。重覆剛才操作2-3次。

經過上述的操作車子的四個車輪四組 「迫力」,有兩組已改善了反應,接下來把頭輪的「迫力」也一併調整,方法是以「脚掣」代替「手掣」。同樣是先慢後快,以「低波」踏定油門向前行駛,另一腳 使用「輕踏 -鬆放」、「輕踏-鬆放」的方式在迫力掌上來回操作直至煞車掣受到感應。注意在操作期間多看後鏡,以免做成意外。車子到此只恢復六成煞掣功力,仍須小心駕 駛,切勿跟車太貼。